張佩(Zhang Pei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字希夷,號三山庵主,1953年生于山東棗莊,現居北京,1989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(現中國美院)山水畫研究生班,2005年進修于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山水畫高級創作研究班。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;山東畫院高級畫師;中國水墨機構副主席兼創作部主任;文化部中國水墨研究院副院長;北京大興區美術家協會高級顧問
山水畫境中的人文關照
文/傅京生
山水煙云,觀之有,是合氣、韻、勢、態的物象存在;睹之無,乃大象無形,是超視覺的生命精神存在,是氣韻生機的潛在狀態。觀中國山水畫,可以感觀,可以心觀,可以畫觀,因為筆墨中有人的投射,有人關照自然的種種心跡。孔子有“仁者樂山,智者樂水”之論,老子有“上善若水”之說,禪修者有“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還是山”的參悟,如此等等皆涉及人與自然的命題,皆有觀看過程的種種體證。觀張佩的畫也是如此,如是做“暢神”之游,可悟人天自然之道。
進入張佩的山水畫作品,有人物“在場”者,也有人物“缺席”者。人物在場的山水,通常安排有明確的主題,或者可推知的故事情節,如仙居,如雅集,漁隱等等。如作品《疏林茅亭外》,雖以山水樹石成畫,但畫眼卻在釣翁,山川樹石依房前河流的情節,雨后清澈孤涼的意境也因畫中的老翁而營造了出來。在隱翁垂釣修道的描述中,已經給定了人物在山水畫中的主導地位,山水因人物敘事而鋪陳開來。
另一幅《柳深松居圖》,茅屋中一人獨飲,屋前樹影婆娑,以集大成的筆法,將樹石作了人格化的表現,仿佛人與樹影對飲,在以意求取山川結構溫婉的旨趣下,山、人、樹構成了一種穩定的空間畫面結構,勾勒出山間志趣。循著這條線索的走向,張佩的山水畫敘事結構逐漸穩定下來。在這個結構中,只要有人物在場,無論獨釣老翁,還是柳下的過客,皆是寓有主題的山水結構。
在人物缺席的山水畫中,仍然體現出吐胸中塊壘、明心見性的個性趨勢。作品《山嵐氣清》用一河一岸近山的結構,河水寂寥,此岸孤寂,盡是畫家心境的投射,畫中栓在岸上的孤舟,乃是“人際未遠”的暗示。潛融著的圖式之象帶你身游悠古,心醉山水。古意讓人記不清其圖式的存在;在當代共時性的文化視野中,東山魁夷對四季風景長久凝視所流露出的對自然生命的愛戀情節,使我們感動,難以忘記他的風景圖式所呈現的視覺秩序之美,他面朝山林卻歸于人文關懷。約而言之,張佩的山水畫雖未顯人物,但是其人文主旨絲毫沒有減弱。人物的缺席強化或改變了山水畫的本體訴求,更接近山水畫初軔時的原點。現出“山水無人人在茲”的最終意境。
如果山水畫的原生因子僅被當作構成元素用純視覺造型去解讀,那么山水畫則會因為失去了文脈而變成了風景畫,而張佩的畫則為觀者提供了一個山水畫的人文視角。“登山則情滿于山”,張佩對山水的引申讓山水與人情親近,筆下的山水有了人文的歸屬。無論是點景抑或遠山,探微知著,在筆墨選擇、風格呈現甚至情緒轉換中都顯示出山水畫的人文文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