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恭達:漢字是中國文化“最小的代言”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

言恭達教授接受媒體采訪
7月29日,清華大學教授、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、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言恭達出席2019第二屆“米芾杯”國際青少年書法大賽,他在活動間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在今天鍵盤時代,如何讓中華青少年保持書寫狀態,掌握書法知識,增強審美能力將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。中華文化的復興首先要有傳統文化的復興,將之沉淀為人格,體現為國民性,表現為生活美學,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。
“民族的復興歸根到底就是文化的復興。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基因,書寫漢字的方式與審美追求孕育著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特質,書法不僅是創作作品本身,更是對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生活方式與生存智慧的傳承。”言恭達在致辭時表示,中國書法這種在世界上獨特的漢字結構下的藝術化表達,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藝術觀,更是構成獨特的東方文化的基礎。所以在今天鍵盤時代,如何讓中華青少年保持書寫狀態,掌握書法知識,增強審美能力將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。
言恭達說,書法教育已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,這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。正是這樣,“米芾杯”國際青少年書法大賽在多方合作努力下應勢而生、應時而動了。這對于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的推廣普及,尤其是對青少年素質教育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言恭達表示,書法藝術首先是漢字藝術。漢字是中國文化“最小的代言”,書法把漢字的藝術已經發揮到極致,它是以最簡潔的,也是非常優質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。
“作為漢字的發展,書法本身也隨著我們的文字在不斷發展,與此同時,書法也根據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在不斷變化。因此,今天的書法藝術已經脫離了漢字的實用性,進入了它的藝術化。”言恭達認為,“藝術”不是一種職業上的分工,而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本能,是體現生活素質的一種表達,它像水、空氣和陽光一樣,是生命的需求之一。
“我們要知道我們從哪里來,因此我們不忘本來;但我們又要能夠面向未來,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。”言恭達坦言,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傳統書法與現代社會的擺渡人。
言恭達說:“書法是由中國的傳統哲學進入到當代哲學下的一種思辨形態。書法藝術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撐,文化的高度是哲學的引領,因此哲學始終是書法藝術最重要的一個切入點。從另一個方面看,中國書法也是我們民族生活方式的一種傳承,它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一種精神訴求。”
在他看來,中國書法是內向的,與西方那種熱烈的藝術表現方式不一樣,追求的是清逸、中和、尚簡等,這體現的正是中國人“化繁為簡、以簡馭繁”的哲學思維。中國書法的文化內核是一種境界,一種氣質。因此,用毛筆書寫出的這根線條不是一般線條,它是一根變化萬千的線條,這根線條是有感情的。
“中華文化的復興首先要有傳統文化的復興,將之沉淀為人格,體現為國民性,表現為生活美學,這一切離開了書法是不可想像的。因此我們可以說,書寫的人在變少,但喜愛、欣賞、練習書法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。”言恭達肯定道。